陕西省主体功能区规划(三)

 

 

第四章重点开发区域

  重点开发区域,是指经济基础较强,具有一定的科技创新能力和较好的发展潜力,城镇体系初步形成,中心城市有一定辐射带动能力,重点进行工业化城镇化开发的城市化地区。

  第一节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

  重点开发区域的功能定位是:支撑全省乃至全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提升综合实力和产业竞争力的核心区,引领科技创新和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示范区,全省重要的人口和经济密集区。发展方向和开发原则是:

  ——完善提升城镇功能。有序扩大城市规模,增强城市金融、信息、研发等服务功能,尽快形成辐射带动力强的中心城市,发展壮大县域中心城镇,构建城乡一体化服务网络,推动形成分工协作、优势互补、集约高效的城镇群。

  ——统筹规划发展空间。适度扩大先进制造业、资源深加工业、现代服务业、城市居住和交通建设空间,有序减少农村生活空间,扩大绿色生态空间,实现土地科学、高效的动态管理和供给。

  ——促进人口合理集聚。适度预留吸纳外来人口空间,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进一步提高城市的人口承载能力。通过就业带动、宅基地置换城镇住房、公平享受公共服务等多种途径引导辖区内人口向中心城区和重点镇集聚。

  ——形成现代产业体系。强化主导和支柱产业的主体地位,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加强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大力发展高端生产性服务业,提升对国民经济的支撑作用;合理开发能源和矿产资源,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提高发展质量。优化空间结构、提高土地特别是工业用地的产出水平;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建设应遵循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大力发展清洁生产,降低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强度,确保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完善基础设施。统筹规划建设交通、能源、水利、通信、环保、防灾等基础设施,构建完善、高效、区域一体、城乡一体的基础设施网络。做好生态环境、基本农田等保护规划,减少工业化城镇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第二节国家层面重点开发区域

  主要包括两个区域,即关中—天水重点开发区域的关中地区和呼包鄂榆重点开发区域的榆林北部地区,总面积33836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的16.5%。扣除基本农田后面积25978平方公里,占全省的12.6%。2010年年末人口1705万,占全省的45.6%。(见附表1,附图6~7)

  一、关中地区

  该区域是国家重点开发区域关中—天水经济区的主体部分,包括西安、铜川、宝鸡、咸阳、渭南、商洛和杨凌六市一区范围内的部分地区,面积21117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的10.3%。扣除基本农田后面积15165平方公里,占全省的7.4%。2010年年末人口1544万,占全省的41.3%。

  功能定位: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和科技创新基地。全国内陆型经济开发开放战略高地,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历史文化基地、科技教育与商贸中心和综合交通枢纽。

  ——构建以西安—咸阳为核心,以陇海铁路、连霍高速沿线走廊为主轴,以包茂、京昆、福银、沪陕高速公路关中段沿线城镇带为副轴,关中环线周边中小城镇为支撑的空间开发格局。

  ——着力打造西安国际化大都市,高水平建设西咸新区,推进西咸一体化,强化科技、教育、商贸、金融、文化和交通枢纽功能,建设全国重要的教育和科技研发中心、区域性商贸物流会展中心,区域性金融中心、国际一流旅游目的地,以及全国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基地,提升国际化水平。

  ——构筑航空航天、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资源加工、文化产业、旅游产业为代表的特色优势产业体系。依托国家和省级开发区,培育优势产业集群,做大高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做强先进装备制造业,做优现代服务业,做精资源加工业。

  ——壮大陇海沿线主轴,扩大交通通道综合运输能力,强化产业配套功能,支持宝鸡、渭南尽快成为百万人口的大城市,壮大铜川、商洛、杨凌、韩城、兴平、华阴等城市的规模,打造以中心城市为支撑、串珠状中小城镇为依托的西部地区重要城镇群。

  ——培育高速公路沿线副轴,依托现有的开发区、工业园区和循环经济园区,加强产业配套对接,提高沿线中小城市的人口承载能力,集聚人口和经济,成为区域对外辐射极。

  ——严格实施节能减排措施,加快城镇生活污水、垃圾处理能力建设,积极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促进资源型城市和地区可持续发展。

  ——加大中低产田改造力度,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建设特色农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农业机械化示范基地,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

  ——加强渭河、泾河、千河、北洛河和石头河、黑河等秦岭北麓水资源保护,实施渭河综合治理工程。加强地下水保护,修复水面、湿地、林地、草地等生态区,加大重点区域绿化,构建以秦岭北麓、渭北台塬、渭河和泾河沿岸生态廊道为主体的关中生态屏障。

  二、榆林北部地区

  该区域是国家重点开发区域呼包鄂榆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榆林市榆阳区、神木县、府谷县、横山县、靖边县、定边县等6个县(区)的部分地区,面积12719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的6.2%。扣除基本农田后面积10813平方公里,占全省的5.2%。2010年年末人口161万,占全省的4.5%。

  功能定位:全国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和循环经济示范区,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现代特色农业基地,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示范区。

  ——构建以榆林中心城区为核心,以长城沿线城镇和产业带为轴线的空间开发格局。

  ——强化榆林中心城市功能,建成陕甘宁蒙晋接壤区域百万人口大城市、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和沙漠绿洲宜居城市。

  ——以榆林高新技术开发区和神府经济开发区为核心,以榆神和榆横煤化学、府谷煤电化载能工业园区和靖边能源综合产业园区为支撑,推进资源深度转化。

  ——建设马铃薯、大漠蔬菜、小杂粮、春玉米、绒山羊等特色农产品基地,不断提高特色作物机械化生产水平,发展红枣、长柄扁桃等特色经济林,加快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

  ——加强节能减排、资源综合利用、灌区节水改造以及城市和工业节水。加大林草地生态保护,强化“三北”防护林建设,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二期工程,推进防沙治沙示范区建设,依法划定一批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巩固防风固沙成果。切实保护煤矿开采区地下水资源,加快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及矿山生态修复。

  第三节省级层面重点开发区域

  该区域包括延安市、汉中市和安康市的三个区块4个县(区),总面积7634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的3.7%。扣除基本农田后面积6662平方公里,占全省的3.2%。2010年年末人口235万,占全省的6.4%。(见附表1,附图6~7)

  一、延安区块

  该区块主要包括宝塔区全部和甘泉县的部分地区,面积4089平方公里,扣除基本农田后面积3751平方公里,是我省南北主轴上的重要支撑区块。

  功能定位:陕北能源化工基地重要组成部分,区域性石油化工服务基地、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全国重要的红色旅游及陕北民俗文化旅游中心,全省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区。

  ——构建以延安为中心,以甘泉县城及区域内部分重点乡镇为支撑,以主要交通走廊为轴线的空间开发格局。

  ——提升延安中心城市地位,强化商贸流通、信息、旅游、文化等综合服务功能,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山水园林城市、红色旅游城市。壮大甘泉城镇规模,加强与延安主城区的产业互补和城市功能对接,加快一体化进程。重点规划和建设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的乡镇,接纳主城区和农村产业、人口转移,建成城乡一体化先行区。

  ——发挥区位和资源优势,强化与周边区域产业分工和城市功能的互补性。积极发展石油装备制造、石油开采加工和矿山机械设备制造等配套服务业,鼓励发展新能源、新材料和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

  ——发展旱作农业和生态农业,提高标准化农畜产品精深加工和现代农业物流水平,构建农业循环经济和特色农产品加工基地。

  ——做大做精红色旅游和黄土高原风情旅游业,打造具有全国竞争力的旅游产品,建成全国重要的旅游目的地。

  ——巩固和扩大退耕还林(草)成果,加大公益林建设力度,构建延河及交通干线绿色生态景观带,改善区域生态环境。

  二、汉中区块

  该区块位于汉台区和城固县,面积1630平方公里,扣除基本农田后面积1454平方公里,是关中-天水经济区与成渝经济区的重要联结点。

  功能定位: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区,国内一流生态文化旅游特色城市,全省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区域性新材料基地、绿色食品加工基地、商贸物流、科教文化和金融服务中心。

  ——构建以汉中中心城区为核心,周边重点乡镇为支撑,以汉江沿岸产业走廊为主轴,以西汉高速公路、阳安铁路和宝汉高速公路为副轴的空间开发格局。

  ——强化汉中中心城市功能,扩大城市规模,推进“一江两岸”延伸发展,重点促进南郑县汉山镇、大河坎镇、梁山镇和勉县褒城镇、老道寺镇等与汉中市主城区一体化建设,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提升城市品位,建成文化底蕴深厚、产业高度集聚、地域特色鲜明的陕甘川毗邻地区重要中心城市。

  ——优化产业布局,加强区域间分工协作和功能互补。大力发展中药材、茶叶、果业等特色农业,推进生产经营标准化、集约化、绿色化。着力推进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建设,培育壮大新能源、有色冶金、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等特色优势产业。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

  ——深度挖掘汉中历史文化和生态旅游资源,重点打造“两汉三国”、汉水文化等精品景区,形成以文化、山水、“国宝”、民俗风情、红色旅游为重点的多元旅游目的地城市。

  ——强化汉中连接西北、西南的重要交通枢纽地位,构建支撑省内、辐射周边、高效快捷的立体交通运输网络。

  ——加强流域综合治理,严格控制污染排放,建设汉江沿岸绿色生态走廊。加大汉江综合整治及中小河流防洪治理力度。

  三、安康区块

  该区块位于汉滨区,面积1915平方公里,扣除基本农田后面积1456平方公里,是关天、成渝、江汉三大经济区域的几何中心和重要联结点。

  功能定位:连接西北、西南和华中的重要交通枢纽,我省重要的清洁能源基地,区域性新材料和绿色食品加工基地、现代服务业和物流配送中心。

  ——构建以安康中心城市为核心,以月河川道为主轴,西康高速公路为副轴,沿线重点城镇为支撑的空间开发格局。

  ——按照“打造核心、开发江北、提升江南、东延西进”的城市发展战略,强化中心城市功能,建设具有优良生态环境、丰富人文景观、秀美自然风光的山水园林城市。

  ——加快月河川道城乡统筹发展示范区建设,以十天高速沿线汉滨区建民镇至汉阴县城关镇段为重点,积极推进城乡规划、产业发展、市场体系、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管理体制“六个一体化”,着力打造陕南城乡统筹发展综合配套改革示范区。

  ——做大清洁能源、装备制造、富硒食品、生物医药产业,培育现代物流、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巩固改造蚕茧丝绸等传统产业,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和生态旅游业,优化生产布局和品种结构。

  ——搞好沿江、沿河防洪体系和绿化景观带建设,严格控制污染排放,加强月河、恒河、傅家河等重点河流综合整治。

  

 

 

第五章限制开发区域(农产品主产区)

  限制开发的农产品主产区是指具备较好的农业生产条件,以提供农产品为主体功能,以提供生态产品、服务产品和工业品为其他功能,需要在国土空间开发中限制进行大规模高强度工业化城镇化开发,以保持并提高农产品生产能力的区域。

  第一节功能定位与发展方向

  农产品主产区的功能定位是:保障农产品供给安全的重要区域,现代农业发展的核心区,农村居民安居乐业的美好家园,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示范区。

  农产品主产区应着力保护耕地,稳定粮食生产,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着力提高品质和单产,保障农产品供给。发展方向是: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新建和改造一批引水工程和大中型灌区配套设施,构建功能完备的农田防护林体系,加强小流域治理和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推广节水灌溉,发展节水农业,全面推进农业机械化。强化农业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高人工增雨抗旱和防雹减灾作业能力。

  ——加强土地整理,加快中低产田改造,鼓励农民开展土壤改良,提高耕地质量,建设区域性商品粮生产基地。

  ——优化农业生产布局和品种结构,促进农产品向优势产区集中,建成若干特色农产品产业基地和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

  ——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充分发挥杨凌农业示范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大农业技术投入,加快农业和农机化科技创新与推广应用。

  ——支持农产品加工、流通、储运设施建设,发展粮油、果蔬、畜禽、奶制品、林特产品等深加工业,促进规模化、园区化发展。

  ——因地制宜发展“一村一品”、“一乡一业”,拓展就业渠道,提高农业的经济社会综合效益。

  ——控制农业资源开发强度,优化开发方式,减少面源污染,发展循环农业,促进农业资源的永续利用。

  ——以县城为重点推进城镇建设和非农产业发展,完善城镇公共服务和居住功能,引导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向新型社区、中心村适度集中、集约布局。

  第二节区域分布

  我省农产品主产区主要包括渭河平原小麦主产区,以及渭北东部粮果区、渭北西部农牧区、洛南特色农业区,总面积31269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的15.2%。2010年年末人口867万,占全省的23.2%。(见附表2,附图6、8)

  一、渭河平原小麦主产区

  该区包括西安市的蓝田县和户县,宝鸡市的凤翔县、岐山县、扶凤县和眉县,咸阳市的武功县、三原县、泾阳县、礼泉县和乾县,渭南市的富平县、蒲城县、大荔县、合阳县、澄城县等16个县,面积17788平方公里。

  功能定位:该区域是国家汾渭平原农产品主产区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建设国家级优质专用小麦产业基地和玉米生产基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加大技术投入,促进机械化种植和采收,鼓励制种,推广普及优良品种,发展优质强筋、中筋小麦和高蛋白、高淀粉、高赖氨酸的专用玉米,提高粮食品质和商品率。

  ——优化农业生产布局,着力发展特色农业,建设“秦川牛”养殖基地、生猪产业基地、设施蔬菜生产基地和猕猴桃、苹果、樱桃等特色经济林果生产基地。在大中城市周边积极发展以花卉、园艺、休闲体验等为主的都市农业。

  ——优化开发方式,发展循环农业,搞好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实现农业生产的无害化和农业资源利用的综合化。

  二、渭北东部粮果区

  该区包括渭南市白水县和延安市洛川县,面积2780平方公里。

  功能定位:全国优质苹果产区、西部农业综合发展示范区。

  ——大力发展优质苹果,提高生产关键技术,加快主要环节生产机械化技术推广,推行标准化管理,建设绿色果品出口示范基地,加强“陕西苹果”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积极发展蔬菜、养殖等特色优势农业,提高集约化和专业化水平,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因地制宜发展机械制造、石油加工,加强蒲白等煤炭开采区环境综合整治,积极发展食品加工业、红色旅游业和休闲农业。

  三、渭北西部农牧区

  该区包括宝鸡市陇县、千阳县、麟游县,咸阳市永寿县、淳化县等5县,面积7866平方公里。

  功能定位:优质奶畜产品生产基地、优质小麦生产基地、优质苹果和鲜杂果生产基地、中药材生产基地。

  ——重点发展奶牛、奶山羊等特色畜牧养殖业,积极发展苹果、小麦、玉米、小杂粮等特色优势农业,加快农业科技推广和农业机械化发展,提升产业化水平。

  ——适度开发煤炭、石灰石等资源,科学规划和建设生态型工业园区,有序发展建材、陶瓷、缫丝、中药材等产业,鼓励发展特色手工艺品和以乳制品、肉制品、果蔬制品、粮油加工为重点的食品工业等。

  ——加强县城和重点镇道路、供排水、污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综合承载能力,引导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

  四、洛南特色农业区

  该区包括洛南县全部,面积2835平方公里。

  功能定位:全国核桃生产基地,我省重要的生猪生产基地、蚕桑生产基地、烤烟生产基地。

  ——重点发展核桃、生猪、蚕桑、烤烟四大特色产业,加快产业化步伐,提升市场竞争力,促进农民增收。

  ——积极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业,重点建设华山南区、仓颉造字遗址、老君山、九龙山等景区,融入“大华山旅游圈”和“秦岭—伏牛山旅游走廊”。

  ——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适度开采钾长石、钼、黄金等优势矿产资源,按照循环经济的模式进行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

  ——加强县城和石门镇、卫东镇等重点镇建设,完善服务功能,引导人口集中和产业集聚。

  第三节点状开发的城镇

  主要是指限制开发的农产品主产区内部分县(区)城关镇、重点镇的镇区,根据城镇化发展需要,实施点上开发、面上保护。(见附表4,附图7)

  功能定位:县域人口、经济和公共服务的聚集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平台。

  ——以县城、重点镇和产业园区为依托,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配套设施,增强公共服务功能,承接周边农业人口转移。

  ——重点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农林产品精深加工业,因地制宜发展餐饮、商贸、旅游等服务业。

  ——科学规划建设县域产业园区,提高集聚能力,按照循环经济模式发展优势资源加工产业和大工业配套型、劳动密集型产业。

  ——控制开发强度,合理利用土地、水资源,避免过度开发。

  第四节基本农田保护

  基本农田是指按照一定时期人口和经济社会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不得占用的耕地。要依据《土地管理法》、《农业法》和《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和本规划的要求进行严格管理,确保面积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不降低。

  全省基本农田保护面积35227平方公里(5284万亩),占全省国土面积的17.1%(见附表5)。

  ——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对耕地按照限制开发区域的要求进行管理,对基本农田按照禁止开发区域的要求进行管理。

  ——严格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切实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基本农田一经划定,原则上不得调整,严格控制各类非农建设占用基本农田。

  ——省级以上重大建设项目和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的建设项目选址确实无法避开基本农田,经合法审批占用的,须补充划入数量和质量相当的基本农田。